中国明史学会名誉会长张显清祝词
作者: 张显清  召开年:2009 会议名称 :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值此"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凤阳隆重开幕之际,我谨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因不能出席盛会,甚为遗憾,但我的心已经飞到会场,看见了朋友们相聚的喜悦,听到了贤达们的高谈宏论。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里,又是明中都、明皇陵的所在地,同南京、北京一起成为明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与朱元璋和明代历史自然地形成了无法割裂的联系。凤阳县党政领导和史学界、文化界人士敏锐地认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凤阳段环保选线与明皇陵保护有关问题研究
作者: 黄盾  召开年:2010 会议名称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介绍京沪高速铁路安徽凤阳段环保选线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铁路线位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的关系情况,并就如何处理好铁路建设与各类保护区、古迹、文物等的相关关系进行一些探讨。研究结论:在铁路选线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熟悉法规、更新理念;要将环保选线理念贯彻到选线的全过程;环保专业人员要早期介入选线过程。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凤阳段环保选线与明皇陵保护有关问题研究
作者: 黄盾  召开年:2010 会议名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介绍京沪高速铁路安徽凤阳段环保选线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铁路线位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的关系情况,并就如何处理好铁路建设与各类保护区、古迹、文物等的相关关系进行一些探讨。研究结论:在铁路选线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熟悉法规、更新理念;要将环保选线理念贯彻到选线的全过程;环保专业人员要早期介入选线过程。
凤阳明皇陵墓向研究
作者: 孙祥宽  召开年:2004 会议名称 :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坐南朝北偏东。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及侄儿圣保葬此,后来他的两个哥哥、三个嫂子及侄儿旺儿,也附于此。当时,这里不过是一座座相连的民家小土坟,朱元璋称吴王后,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培土厚封;到他即皇帝位,又追尊父母为帝、后,兄嫂和侄儿为王、妃,坟墓也改称为仁祖陵,并按“山陵之制”修建。洪武二年二月,定仁祖陵曰英陵,五月更称皇陵。明亡清降,皇陵改称明皇陵,沿用至今。
凤阳明皇陵墓向研究
作者: 孙祥宽  召开年:2010 会议名称 :故宫博物院85周年院庆暨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洪武十二年竣工。其墓向不仅坐南朝北偏东,而且陵垣正门、外城北面的正红门斜向东北。有学者认为:洪武二年(1369)前,皇陵墓向坐北朝南,后在改建工程中为与东北方向的明中都城相配合,改成坐南朝北偏东向。但从有关史料和墓地环境来看,其坟墓很可能就是朝北偏东方向。一,凤阳一带葬俗,坟墓皆是以远近地势而定朝向。因此四面
凤阳砖瓦雕“古钱”探究
作者: 谭成富  汪国棣  召开年:2006 会议名称 :中国历代货币新收获学术会议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南八公里,距明中都城西南五公里。 明皇陵于洪武二年(1369)开始扩建,历时十一年竣工,成为宏丽森严,巍然壮观,设备齐全,建制完备,为前世历代皇家陵墓所未见的陵墓建筑群。明皇陵建筑群主要毁于明末兵火,明崇祯八年(1635)正月,高迎祥、张献忠、李白成起义军攻占凤阳,焚烧皇陵,宫阙殿宇和三十万株松柏全部被毁,唯存石碑、石雕、石础、石料。以后由于无人管理,皇城、砖城、土城均遭破坏。现在,明皇陵的修复工程正在进行,碑亭、神道、金水桥、石人、石兽已恢复原貌,其他复原工程,正在按计划进行中
安徽凤阳明皇陵碑及碑亭考略
作者: 温玉清  召开年:2004 会议名称 :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安徽凤阳明皇陵的无字碑和御制皇陵碑不仅是明初最早建置的陵寝功德碑的实物遗存,而在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以孝子皇帝为考妣树立御制皇陵碑并撰文记功,则为后世明清所有帝陵所效仿,成为分别建置神功圣德碑、功德碑以至神道碑及碑亭的原型。
惟一一座“坐南面北”的中国古代帝陵 :凤阳明皇陵墓向考
作者: 陈怀仁  召开年:2006 会议名称 :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在中国古代帝陵中,凤阳明皇陵的墓向极为特殊:陵墓坐南面北,其正门斜向东北——正对着明中都的正南门——洪武门。这一奇特的墓向,在中国古代帝陵建制中绝无仅有,引起不少专家学者们的兴趣,也产生一些不同意见与看法。王剑英《明中都研究》一书中认为:洪武初年营建的皇陵,面南;洪武八年以后,改向面北。①近年,有人根据凤阳当地的民间风水和习俗,否定这一结论,认为:明皇陵的墓向一直坐南面北,从未变动。对此,笔者亦有所见,以供商榷。
明初帝陵神道刍议
作者: 王韦  周钰雯  召开年:2006 会议名称 :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代的帝陵有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江苏南京的明孝陵、明东陵、盱眙的明祖陵、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金山的景泰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共计6处19座陵墓。其中明皇陵、明东陵、明祖陵、景泰陵、明显陵为“追尊”帝陵,明孝陵、明十三陵与景泰陵则葬有明代的15位皇帝,而无论安葬之人生前是否贵为皇帝,5处帝陵皆有神道遗存。但作为帝王陵寝重要组成部分的神道,迄今鲜有综合性的研究文章问世,即便是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仅就一条神道的某一方面问题而发,就此得出的结论往往难以通过其他环境的验证。
明皇陵的管理机构:祠祭署
作者: 陈怀仁  夏玉润  召开年:1999 会议名称 :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代各帝陵的管理机构,由署、卫、监三套机构组成。卫,即守护帝陵的卫所,为该陵的军事保卫组织。皇陵设有皇陵卫,孝陵设有孝陵卫,显陵设有显陵卫。北京十三陵除思陵外,每陵均设有一卫所,卫所名称从陵名,如长陵卫、定陵卫等。泗州祖陵卫最为特殊。最初,祖陵无卫所护卫。正德年间,为防御“流贼”之警,曾调遣中都留守司部队临时防护,事宁后又撤回凤阳。平时,祖陵护卫由该陵祠署组织陵户中的供祠余丁,进行操练,负责守护工作。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政府将泗州卫进京的操兵200 人调至祖陵,成立了祖陵卫,万历二十六年(1598
< 1 2
Rss订阅